(本刊讯 颜菁菁)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所生活的这颗蓝色地球,用46亿年写满了故事。而古生物化石就像镌刻在时间长河里的一个个文字,用独特的形态,记录着时光的延绵。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展览展示专业委员会主任、崇州天演博物馆馆长、2023年度蓉遇科普人物王小兵,就是这样一位古生物化石的守护者和科普传播者。近期,协会派出专访小组对王小兵进行了专访。
王小兵从小就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对收藏有着浓烈的兴趣。小学时,同学们自己做毽子,他就专门收集毽子里的各种古钱币。一来二去,收集的古钱币越来越多,他就分类整理,了解它们的历史年代以及背后的故事。青年时代,普通年轻人喜欢的新潮事,王小兵似乎都不太感兴趣,逛古玩市场成了他最大的爱好。慢慢的他发现,收藏古玩不仅是爱好,还可以挣钱生存,从古钱币、瓷器到古董家具,王小兵独具慧眼,凭借着自身对收藏知识的掌握和对收藏的爱好,很快他就挣到了第一桶金。
1999年,王小兵去东北出差,无意间在松花江畔的河床上,发现一些裸露的古生物化石。当时化石上清晰的古生物纹路,被江水不断冲刷,深深震撼着他。不曾想,两年之后,王小兵再次踏足同一地点,那些化石仍在江水中,没有受到任何保护,他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痛,与其让江水把化石损坏或冲走、倒不如自己将它们保护起来。他找到9辆卡车,把松花江畔随意裸露无人保护的化石,全部拉回了成都,自掏腰包租用了一个大仓库来放置化石,并联系到吉林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的相关专家教授做了鉴定和装架修复,复原出了十二头猛犸象化石,十多头披毛犀、四五十头原石牛等等。冥冥之中,王小兵与古生物化石收藏缘分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古生物化石的魅力强烈的吸引着王小兵,越是痴迷其中,就变的越发热爱。一批批恐龙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植物化石,被王小兵带回成都收藏起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让它们的真容重见天日,修复古生物化石成为王小兵事业的目标。当时国内修复古生物化石的专家稀少,修复技术和国外有一定差距,王小兵就亲自出国参加全球最大的美国图森国际矿物化石展,聘请美国和德国的两名技师到成都,随后又从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薪聘请数名修复专家,对自己的藏品进行修复、装架。
从1999年到2015年,王小兵的足迹遍布全国,收藏的古生物化石越来越多,究竟这些古生物化石何去何从,成为他内心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中科院地质学家刘宝珺院士、殷鸿福院士等许多科学家的影响下,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想法,涌上心头。
2015年10月,王小兵创办的以古生物化石展出为主的自然类民营博物馆——天演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运营。博物馆取名“天演”,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早期严复将“进化论”翻译为“天演论”,就是引用这二字寓意要追寻天地万物演化踪迹,展示自然的独特魅力。
天演博物馆,虽然没有华丽的展馆,但它却是现今成都市唯一一家主要展示古生物化石的非国有自然博物馆,为了更好的让博物馆发挥科普传播和科学研究的作用,王小兵经过多年的辛苦付出,不断将厂房改建,已把天演博物馆扩展成为2个展厅,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世界上最大的装架恐龙——马门溪龙化石;世界总体面积最大的关岭创孔海百合化石(180平方米),以及各类藏品超过十万件。
收藏古生物化石是人类与时空的对话,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生物化石、标本,王小兵不断聘请国内外专家请教学习先进修复技术,同时也培训出属于自己的百人专业的技术团队。王小兵把采集——清理修复——缺失复原——制模和翻模——装架——颜色修复等流程打造成完整的产业链,靠技术输送,帮助全国一些规模不大,或化石生物展品比较少的博物馆,培养专业修复人员,进行古生物化石修复,为博物馆找到了一条“造血”之路。
把博物馆打造成为科普传播的“宣传利器”,让科普事业生生不息,王小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建成一座古生物化石相关的主题乐园,寓教于乐,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良好氛围。(责任编辑:郑洁)
延伸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