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乌珠热 颜菁菁)3月28日,”2025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在北京首钢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国家电影局副局长罗杨及来自全国科技界、文学界、产业界代表千余人出席开幕式。
我会理事长吴显奎应邀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在3月29日下午举行的“科幻+人工智能”专题论坛上做主旨演讲。
吴显奎的主旨演讲着重阐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科幻已经由小众走向大众。第二,人类想象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晋级。第三,科幻人的“三重使命”。
吴显奎从4个层面,阐释了科幻破圈,由小众走向大众的底层逻辑,指出主要在于科幻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形成深度共振。
首先是高层推动、政策引导。中国科协牵头从2016年开始,先后主办了九届中国科幻大会;从2020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参与主办,携手发展想象力经济。同年10月成立的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旨在汇聚科幻人才,加强科幻研究;聚焦科幻产业,加强智库建设;加强科幻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科幻发展。四川多措并举,支持发展科幻产业,先后举办六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2023年 10月,成都成功举办了“世界科幻大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吸引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超1200名嘉宾以及2万多名科幻迷参会,被列为“2023四川省文化发展十件大事”之一。今年新年伊始,成都市又发布了全国首个科幻产业发展规划《成都市推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建设“一中心四高地”发展科幻产业目标。此外,产业基金开始助力科幻产业:2022年9月,北京设立了“北京科幻产业基金”(规模10亿元);2024年10月,成都设立的“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高达30亿元。
上海科幻产业赋能休闲旅游业表现突出,积极构建集科幻、科技、文化、教育于一体《三体》主题科幻娱乐空间。深圳市通过制定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扶持政策(《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科幻场景应用。杭州在科幻游戏领域发展亮眼,重点培育和支持数字视听、电子竞技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第二是科技层面。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的方式进步。过去有影响的科幻小说家笔下的科学幻想,逐步变成了技术现实。160年前儒勒·凡尔纳写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幻想用大炮发射3个人进入月球,结果被月球引力俘获,在月轨上旋转; 这一科学幻想,被中国“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的1935.3克月壤样品得到辉煌证实。中国“奋斗者”号深潜器,潜入海底10909米,超越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想象边界。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Čapek)创作的科幻剧《罗莎姆的万能机器人》第一次提出“机器人” (Robot)概念,105年后,穿着花棉袄的杭州宇树科技公司机器人,便出现在2025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秧BOT》节目中。量子计算机“九章”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比超级计算机快百万亿倍,印证了科技进步中的算力竞争。科学技术进步让科学幻想迅速变为现实,人类想象力获得空前重视。
第三是文化层面。教育部已把中国科幻代表作品《三体》列入中学生推荐书目,目前,全国有2000余所中小学开设科幻创作课程。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长期致力于科幻理论研究和科幻产业调研,发布权威研究成果。2019年四川大学设立了中国科幻研究院。
科幻领域的各类奖项也引发大众持续关注,“科幻银河奖”作为中国最早设立(1986年)、影响力最大的科幻奖项,已成功举办了35届,激励了上千名科幻作家。“星云奖”连续举办15届,“未来科幻大师奖”举办10届,“天问奖”“星球奖”“深圳鲲鹏科幻奖”影响力逐步扩大。2023年12月,四川科普科幻青年之星首个“千人培训计划”执行完毕。这些都为聚集科幻人才,释放创作潜能,营造面向未来的科幻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是产业层面。科幻阅读产品在2024年达到35亿元。《科幻世界》创刊46年,近10年来,期发行量一直保持在10万+,《三体》全球累计发行量超过3000万册。科幻大片《流浪地球1》和《流浪地球2》两部科幻大片累计票房收入高达87亿元。哔哩哔哩科幻二创视频超800万条。《流浪地球2》的话题阅读量超310亿,讨论量超960万,有超过200万网友发博1050万条。由此看到全社会对科幻的关注度。
科幻产业规模从2016年100亿增至2024年1089亿,复合增长率36.4% 。除了出版和影视板块,近年来文旅、科幻衍生品等行业也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科幻正由小众走向大众。其破圈之路,既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达,更是中国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的话语权重构。
吴显奎特别深情地说,科幻由小众走向大众的历程背后,凝聚着几代中国科幻人的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奋斗。从鲁迅“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科学小说始”,到《科幻世界》杂志社几代编刊人的不屈不挠的坚持和努力,包括创刊之初的李力众、周孟璞、刘佳寿,到成为《科幻世界》得以生存发展壮大之脊梁的杨潇、谭楷、阿来、秦莉、刘成树等。从郑文光、刘兴诗、童恩正、董仁威到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等许许多多科幻作家、科幻编辑,科幻文化传播者,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甚至是一生的努力和奉献。
吴显奎还从想象力晋级生产力;科幻人的“三重使命”,阐释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科幻人应该发挥的作用。
北京多家媒体刊载了吴显奎演讲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乌珠热、科幻专委会主任杨枫,常务副秘书长颜菁菁,华奥科普传媒研究所科幻期刊研究室主任范轶伦,先后参加开幕式和分论坛。(责任编辑:郑洁)
视频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EZiR2uAbCIWb49odf6z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