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颜菁菁)近日,一本破译“地球密语”的图书《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坚持用科普创作讲述地球故事的我会理事、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副所长李忠东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壮阔的山河图景: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向南延伸,途经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越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再穿过青藏高原、横断山,直至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这条横跨我国西部的“地质走廊”,构造复杂多变,地形地貌高低起伏,几乎汇聚我国全部的雪山冰川,90%的瀚海、沙漠。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均位于此;这里既是地球表面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地形最崎岖、峡谷最密集的区域。更令人惊叹的是,如今相连的山河,在亿万年前曾是被海洋分隔的超级大陆;如今4000米以上的高原岩石里,还藏着2亿年前海边细沙的沉积痕迹——它们像是谍战片中的特工,在岩石结构中悄悄记录着地球的变迁。
李忠东和他的团队,正是“破译岩石密码”的一群人。他们不惧艰辛踏上一条跨越万里的考察之路:爬雪山、涉冰河、卧荒漠,从阿尔泰山出发,沿着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一路向南,翻越昆仑山与帕米尔高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再穿过横断山的险峻峡谷,最终抵达云贵高原。途中他们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出露状态,用放大镜观察岩层的细微纹理,团队每一次蹲下身、伸出手,都是在尝试与亿万年的地质历史对话。
李忠东说:“我们想弄明白这些岩石形成时的环境,也想读懂大自然藏在祖国山河的‘留言’。”在全书38万字的篇幅里,27篇文章如同27块不同颜色的“色块”,共同拼出西部山河的斑斓全貌。书中不仅有50张手绘地质成因图,辅助读者理解,更有200余幅现场拍摄的精彩照片,将文字的抽象描述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值得一提的是,其中20余篇文章曾刊发于《中国国家地理》,这也让全书自带“中国国家地理视角”。该书内容,从广度上,跨越了从北向南24个纬度;深度上,依托作者的旅游地质专业背景,将地质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叙述。
《中国国家地理》的资深编辑刘乾坤,在为本书撰写的“跋”这样评价:“这是一本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书。是一本优秀的非虚构文学读本,是对真实地理的文学描述,拍案叫绝的精彩叙述、与天地对话的想像,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这样的评价,与李忠东25年坚持不懈的科普创作积累密不可分。自2000年起,他发表第一篇科普文章,至今已出版10余部科普书籍,发表超200万字作品,两次斩获全国优秀自然资源科普图书奖。他是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4年更获“典赞·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人物称号。正如2024年7月9日《人民日报》在《李忠东—20余年,用科普作品讲述山河之美》一文中写道:“在艰涩深奥的地质学中,李忠东努力寻找科研与科普的衔接点。专业的知识、贴近生活的选题、平易近人的表达,三者结合才是成功的科普。”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是一场与地球的“对话”。李忠东用“记录者”和“整理者”的视角,将专业的地质知识转化为大众能感知的故事,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自然的热爱与赞叹。在李忠东看来,山川皆有故事,每一处景观都有“前世今生”——它们是地球演化的密码,也是等待被记录与讲述的“自然记忆”。正如他在书中所言:“我们不仅要看见山河的壮美,更要听见它们诉说的历史。”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这条地理走廊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地球演化留给我们的密码。李忠东的这本书,让专业的地质知识走出实验室,让遥远的地质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更让我们在欣赏山河之美的同时,多了一份对地球演化的敬畏与思考。或许,这就是地学科普的力量:“心有天地·山河皆故事。”
视频链接地址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Mzf2Ou6-uLs9sOATOjY5kQ
一校:范国芳 二校:郑 洁 三校:乌珠热 相关链接 李忠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