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四川科普作家丨第155期:何定镛·不凡经历 造就精彩人生
来源:公众号 | 作者:秘书处 | 发布时间: 2022-10-12 | 632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刊讯(颜菁菁 孙泽钰,实习生:江天 劳玮桃)有人说,静读一本书,在字里行间可以品读出作者的修养、性格、精神。读何定镛的书,首先能读出他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热爱。作为我会荣誉理事、成都商报原副总编,已经78岁的何定镛,依旧笔耕不辍。今年正值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换届年,为了展示何定镛过去四十年间取得的创作成果和科普活动的贡献,协会派出采访小组对他进行了专访。

何定镛出身于武术世家。说到他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何定镛出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父亲为了让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便请同乡好友、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张澜先生赐名,张澜先生看着还在襁褓之中的何定镛便说道:“国难当头,抗日为先,需‘定国平天下’,就叫何定镛吧!”

何定镛的童年,跟着父亲习武,跟着作教师的母亲学习文化。1955年,何定镛从成都市商业场小学毕业,在报考中学的考场上不小心碰翻了墨水瓶,污染了数学试卷而落榜。作教师的母亲不能原谅何定镛,加之诸多因素,年幼的他情急之下离家出走。白天作报童、拉架架车、打猪草卖,晚上露宿街头,成了一个流浪儿,后得巡夜的警察相助将他送回了家。

1957年秋,何定镛考入成都列五中学。读书期间,何定镛天天泡在图书馆。那时,他作为一名初中生,已经拥有4个图书借阅证(省、市图书馆、文化宫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由于学习勤奋,阅读量大,知识面宽,何定镛各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被同学们戏称 “何百科”。

上世纪60代初,何定镛中专毕业,成为班上唯一被分配到成都市政府下属的农林科研单位工作的学生,从市水利技术指导站到市林业试验站、市林场、市农科所都留下了他的工作身影,参与科研项目“大白菜雄性不育”获全国首届科学大会奖;参与四川猕猴桃资源调查,为猕猴桃人工栽培,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初,何定镛开始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热点、亮点,第一篇新闻报道《农科人员下乡服务》在成都晚报刊出、随后《请来“财神”送走“瘟神”》又上了《成都晚报》头版头条,一时间何定镛的创作激情被激发,一篇篇新闻报道、科普文章不断出现在省、市电台、成都晚报、四川科技报、成都科技报等媒体,成为获奖专业户。
一次,何定镛去《成都科技报》交一篇评论文章,报社总编叶长珍希望他推荐一位编辑,他随口推荐自己,不曾想他正是报社最满意的人选,这是何定镛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圆了他的记者梦。从《成都科技报》到《生活科学报》、再到《成都商报》,工作期间,他结识了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家:张景中、周孟璞、叶永烈、童恩正等,与他们交往受益匪浅,也正式开始与科普结缘。慢慢地,何定镛的科普文章走进了大众视野,《科学育儿手册》《奇妙水世界》《花博会上的异木奇花》《为糖平反》《啊,金色的菜花》《美哉,空中果园》《蔡妈交班记》等等,得到了专家、读者的多方好评。
 2004年,何定镛从成都商报副总编级调研员岗位退休后,经时任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显奎推荐,何定镛岀任了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协助董仁威理事长做了大量的协会事务工作,为我会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9年,75岁的何定镛出版了《成都文化人散记:我与成都文化名人的零距离接触》, 这本书记录了包括中国科普科幻的领军人物在内的17位成都文化人,是一部凝结着何定镛多年心血和追求的文化人物专访集。这本书展示了成都文化人的特色、个性以及他们的创作成就。这是对新时代成都文化人的“写生”,是成都市建设文化之都的重要一笔,影响很大。

如今退休在家的何定镛,并没有赋闲在家,他依然保持热情,不断创作科普文章。长期的读书和传播科技知识,让何定镛得到社会的尊重,他的家庭还被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四川省书香文明最美家庭、成都市最美家庭”,他本人还受特邀作电视台"读书"栏目主持人,宣讲读书之乐。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何定镛的科普创作与科普活动一直在进行……(本期责任编辑:郑洁)


相关采访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JbV60LBXE9WartdLAOs_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