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四川科普作家丨第270期:直面人工智能技术对创作生态的冲击,建立科学有效的意识形态应对机制——姜振宇
来源: | 作者:颜菁菁 | 发布时间: 2025-05-09 | 41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片

本刊讯(颜菁菁)上月中旬,在以“中国科幻的传统”为主题的专题调研座谈会上,我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姜振宇,围绕科普科幻的时代价值与发展路径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当前大众在讨论科幻和科普时,应该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科普科幻事业,直面人工智能技术对创作生态的冲击,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意识形态应对机制。

姜振宇在发言中,开门见山指出科普与科幻作为现代科技文明的先锋载体,其内涵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从牛顿时代开启的科技解释世界进程至今仍未完成,而中国式科幻正以"第三种范式"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这种根植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经验的创作,既区别于欧美传统,又为全球科技文化注入新动能。"他说,只要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科普科幻就将持续发挥独特作用。

随着科技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姜振宇认为创作重心应当转向个体化的科技体验和想象。他特别指出,在人工智能重塑创作格局的当下,机械化信息整合的"吃了吐"式写作正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但人类独有的感官体验与联想能力仍是不可替代的创作内核。以刘慈欣创作谈中"午夜机房电离空气的味道"为例,他阐释了具身化科技经验对于连接创作者与受众的关键作用。

针对科普科幻领域频发的文化争议事件,姜振宇批判了回避矛盾的消极应对模式。指出行业亟需建立前瞻性的价值引导体系。他建议借鉴文学界成熟的培训机制,通过作家协会等平台构建创作伦理共识,同时呼吁高校科研体系重视科普理论研究。"当学术评价体系与科普实践长期脱节,理论研究就难以形成有效支撑。"姜振宇坦言,这种结构性矛盾正在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姜振宇全篇发言,呈现出强烈的现实关切,既肯定中国科幻文化的独特性,又直面产业化进程中的深层挑战。在科技革命与文明转型交织的当下,他的论述为科普科幻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坐标。

此次专题调研座谈会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春法,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郝贵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玲,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显奎等出席座谈会。在蓉的四川科普科幻创作领域18位作家代表、行业机构负责人先后发言,提出了真知灼见。


一校:范国芳

二校:郑   洁

三校:乌珠热

相关链接

姜振宇简介



图片
      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负责“中国科幻研究院”和“四川大学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日常工作。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分会委员。中国作协科幻专委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四川省作协科幻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红星作协副主席兼科幻专委会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科幻文学、科幻产业、科幻教育等研究和实践工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