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讯(颜菁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成都举行的“中国科幻的传统”专题调研座谈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四川省科幻学会秘书长拉兹进行了精彩发言,和与会者深入探讨了中国科幻迷群体特征、科幻的社会价值、科幻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科普教育创新等关键议题。调研座谈会上,拉兹坦言科幻迷群体庞大而独特,其数量无法精确统计,根据《科幻世界》销量估算,杂志曾在高峰期月销量曾达40万册,如今仍保持十多万册的月销量。按每本杂志5人传阅的保守传阅率来估计,《科幻世界》杂志每月覆盖读者超五十万。热爱科幻往往是终生的兴趣,以高中生三年为一代计算,科幻迷群体规模保守估计有上千万级左右。而且,科幻迷与科幻作家可能是科学信仰比例最高的人群,因为科幻本身就是站在文明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科幻迷和科幻作家群体也是最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群体之一。科幻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科幻与其他类型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它能“伴随终生”。许多当年的小读者长大后,成为推动科幻产业(如游戏、电影)乃至各行各业中融入科幻元素的重要力量,形成了独特的“科幻迷长大了”现象。这充分体现了科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远影响力。
拉兹认为,科普科幻具有独特社会价值:消解恐慌,宣传科学。面对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如AI、无人驾驶、大数据引发的隐私担忧等),大众常怀有天然的恐慌。而科幻和科普在此刻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消解科技恐慌”功能。科普通过普及科学知识解释科技原理,消除误解。科幻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具象化地展现科技未来及其影响,缓解公众的焦虑感。这正是科幻科普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所在。
在谈及科幻产业发展方向时,拉兹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科幻产业应更偏向科技创新(科创)还是文化创意(文创)?拉兹说,科幻事业发展长期依托于科协体系推动,但当发展到产业层面时,单靠科协力量是不够的。从国家政策角度看,当前科幻适用科技创新的政策可能少于文化创意(文创)领域,但未来未必如此。他回忆起2013年首届中国科幻产业论坛一个提出的建议:科幻应发挥其创意产业属性,用好文化政策;同时发挥科技属性,用好科技政策。实践中的科幻产业,需平衡“科创”与“文创”属性,两者平衡发展仍需业界深入思考和推动。
面对现今的科普科幻教育,拉兹也提出了具体的见解:第一,与时俱进更新中小学推荐阅读目录中的科普科幻作品,推荐更多优秀的当代中外科普科幻作家作品,让青少年接触真正反映现代科技前沿和想象力的佳作。第二,当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基础科学知识已不成问题,转变科学教育重心,从单纯的知识普及转向培养科技理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新科普”形态。第三,科幻作品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如刘慈欣的《中国太阳》、王晋康的《水星播种》都生动展现科学家精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科技发展紧密相连,科幻作品的这个作用非常重要。科幻世界杂志社去年创刊新杂志《惊奇科学》就计划开设“科学家的日常”栏目,通过展示科学家的工作环境、研究生活,让青少年感受到科研的乐趣与价值,明白投身科学可以兼顾个人生活与国家大义,并非只有清贫和牺牲。第四,科普需要持续创新。不断发掘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创作优秀科普内容的青年科学家,还要吸纳高校中渴望参与科普工作的年轻教师、顶尖青年学者和科研人员,通过他们更好地吸引年轻群体,展现传播科学魅力,共同推动科普事业。
此次专题调研座谈会,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听取汇报,我会理事长吴显奎等四川科普科幻创作领域18位作家代表、行业机构负责人在会上先后发言,从多角度为推动中国科幻与科普事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
一校:范国芳
二校:郑 洁
三校:乌珠热
本名杨国梁,科幻作家,资深幻想文学编辑。现为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编,《科幻世界》杂志主编,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副主席。四川省科幻学会秘书长,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担任江苏卫视国内首档大型科幻科普综艺节目《从地球出发》科幻顾问。2011年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四川省科协《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研究》项目;2019年至2020年,多次作为科幻产业专家受中国科协邀请参加北京科幻产业发展调研;2021年,受成都市科协委托,主笔撰写《推动成都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报告》并获得时任成都市委主要领导签批,要求相关区(市)县推进办理。近年来,作为四川省科协主导的中国科幻城(科幻产业园)项目主笔策划人,深度开展科幻全产业调研和项目策划。荣获2018年成都市武侯区文化创意项目推进先进个人,第26届银河奖最佳科幻编辑,第五届、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编辑。代表作:《第三个真相》《星际宝探》等。主编有“银河少年科幻丛书”《想象是灵魂的眼睛》《中国科幻年度坐标》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