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四川科普作家丨第278期:侯京晋:科普科幻图书出版现状与发展路径
来源: | 作者:颜菁菁 | 发布时间: 2025-06-03 | 53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刊讯(颜菁菁)在成都举行的"中国科幻的传统"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我会常务理事侯京晋,作为出版界代表,以切实的工作经验与参会者分享了四川科普科幻图书出版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思路。

调研座谈会上,侯京晋首先分享了四川科技出版社作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近些年在科普科幻出版领域做出的成绩。川科社建社40余年来,出版图书万余种,先后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科普图书奖、新时代健康科普优秀作品奖、四川好书奖等8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重要奖项;先后承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国家民族文字出版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省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等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在地方科技出版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发展、服务地方全民健康方面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着,侯京晋剖析了四川科普图书出版面临的主要问题。她说,原创力不足、本土竞争力弱是首要难题。相关数据显示,科普畅销书榜单中,长期被引进版占据一定份额,本土原创内容则存在同质化严重、选题缺乏创新的问题。其次,科技工作者的参与度亟待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科普”的现象,科技人员缺乏科普创作动力,专业的科普编辑和作者,尤其是既懂科学又擅长表达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导致作品往往“科学性有余,可读性不足”。第三,在新媒体融合与形式创新方面存在不足,传统出版仍以图文为主,ARVR等新技术应用较少,难以有效吸引年轻读者。第四,品牌建设乏力,缺乏能够长效运营的获奖IP作品,经常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平衡。

针对这些问题,侯京晋也提出了个人建议。第一,着力构建本土化的原创生态圈。她建议深挖四川独特的科技IP资源,例如依托四川航天科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如大熊猫国家公园)等特色资源,开发相关主题图书,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第二,建议设立原创孵化基金。可参考北京科普创作出版资金模式,设立专项基金,对入选科普原创计划的作品给予创作补贴。第三,激活科技人才的参与机制至关重要。她特别提到,应将科普作品纳入职称评审的核心指标,并提到四川省农科院“一部科普畅销书等效于一篇SCI论文”的试点做法。第四,大力打造数字化产品。例如,在《三星堆未解之谜》等图书中嵌入AI扫描功能,让读者通过手机观看文物3D复原过程;与腾讯合作开发“科幻山居”元宇宙图书馆,用户可化身虚拟角色参与实验室探秘剧情;同时构建短视频传播矩阵,在各大平台开设四川科普出版官方号,邀请如华西医生用“川普”解说辟谣内容,打造本土科普网红。第五,实施精准化的市场渗透策略。比如细分读者群体,开发“银发科普”系列,如《智能手机防骗指南》,通过社区、药店等渠道定向投放;或借鉴《这里是中国》的众筹模式,打造现象级爆款案例。

随后,侯京晋将话题转向四川科幻图书出版领域。她指出,科幻图书领域同样面临挑战:一是原创长篇供应不足,过度依赖短篇与奖项,全国范围内科幻长篇出版量偏低,四川尤甚,根源在于专职科幻作家稀缺,新生代作家成长缓慢。二是头部效应显著,过度依赖少数作家与IP,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新人难以突围,读者群体难以扩大。三是IP转化能力薄弱。尽管有《三体》《流浪地球》等成功案例,但多数作品的影视化、游戏化转化率较低,缺乏专业策划机构推动全产业链开发,造成优质资源外流。

对于科幻出版的未来突破方向,侯京晋建议:第一,寻求政策支持。可借鉴北京的“科幻十条”,设立专项基金扶持本土创作与IP开发。第二,推动产业链整合。加强出版、影视、游戏的联动,建立科幻产业园区。第三,加强人才培养。推动高校科幻学科建设,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第四,加速数字化转型。拓展有声书、互动阅读等新形态,以满足年轻读者的需求。

会议最后,侯京晋说四川拥有深厚的科技底蕴与文化基因。繁荣科普科幻事业,需要持续激发“科学之核”与“人文之魂”。她热切期待四川这片沃土能涌现出更多的科普科幻力作,让科学之光服务更多读者。

此次专题调研座谈会,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听取汇报,我会理事长吴显奎等四川科普科幻创作领域18位作家代表、行业机构负责人在会上先后发言,为繁荣科普科幻事业建言献策。


一校:范国芳

二校:郑   洁

三校:乌珠热

相关链接

侯京晋简介



图片
三线子弟,其学业之路,先涉足理科,后转攻文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历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项目部负责人,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战略运营部副主任。现就职于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任川科社副总编辑,兼任《大自然探索》杂志社与《西部特种设备》杂志社主编。在基金会工作期间,积极助推出版机构开展以出版合作为核心的多形式、多层次交流合作,其中多个项目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等国家级奖项。在出版社工作期间,其策划、编辑并出版的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国好书”奖、“世界华人科普奖”图书奖金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图书、“中国书香工程奖”“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四川好书”奖以及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诸多奖项。2014 年,被推荐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7 年,被推荐为第十四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