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颜菁菁)在成都举行的"中国科幻的传统"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在科幻领域深耕20余年的成都八光分文化CEO、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我会科幻创作室主任杨枫,作为出版机构代表,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调研组汇报了她走过的科幻之路,畅谈了她对成都科幻文化传承的深刻感悟。
调研座谈会上,杨枫坦言每次参加这样的交流会,都能深切感受到成都深厚的科普科幻文化底蕴和一代代科普科幻人传承的力量。她说,从事科幻行业虽有机缘巧合,但一旦踏上这条路自己就从未想过回头。回溯过往,她觉得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正是源于童年阅读《我们爱科学》《飞碟探索》《奥秘》等刊物的经历。在2003年加入科幻世界杂志社之前,她并未预见自己会成为资深的科幻出版人,并与优秀的前辈们一路同行22年。她特别提到,幼年时在大西北与父亲一同仰望星空的记忆,点燃了那份推动她不知疲倦前行的好奇心。
杨枫还在会上深情回顾了成都科幻文化的深厚根基。特别是2003年加入科幻世界杂志社是一个重要起点,并感谢谭楷、杨潇、阿来老师作为领路人,给她打开了科幻的大门。在科幻世界工作的13年,对她而言是“极度的强力充电”过程。正是在这里,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读者的存在——从寒暑假被父母带来编辑部“朝圣”的三四年级的孩子,到参与校园活动、图书沙龙、作家见面会时接触到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群体。她意识到,科幻科普阅读在青少年三观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强大作用,也由此萌生了记录中国优秀科幻推动者故事的愿望。
2016年离开科幻世界杂志社之后,杨枫创办的八光分文化启动的第一个项目便是《中国科幻口述史》(最初名为《四川科幻口述史》)。她有幸采访并记录到杨潇、谭楷、周孟璞、董仁威、吴显奎、刘兴诗、王晓达等科幻前辈,通过他们的讲述,探寻科幻种子如何从他们内心开始发芽、落地生根。
杨枫说,过去成都依托《科幻世界》为核心,培养了一代代科幻作家、科幻迷和从业者,她本人就是《科幻世界》培养出来的众多的科幻从业者的代表。她感慨时光飞逝,看到年轻一代科幻从业者成长与成就,深感欣慰。
会上,杨枫引用了我会理事长吴显奎提出的“四川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同时又是中国科幻高地”这一观点,并提到最近在科幻世界杂志社刘成树社长组织下,四川科幻界正积极探讨如何凝心聚力整合优质资源,为四川科幻的长足发展贡献力量,共同打造科幻创作高地。
杨枫坦言针对科幻科普创作,她非常赞同从孩子抓起的提议。她分享了自己的团队去年连续举办多场科幻进校园活动后的调研结果:身心都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学生中,有不少在短视频、谷子经济、嗑CP上耗费的时间远超我们的想象,而在纸质文本阅读方面的投入则乏善可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传播的紧迫性。结合自身在八光分文化的实践,杨枫分享了推动原创的三个方向:第一,年轻科幻作家亟需更新科普科幻相关学科前沿知识。年轻作者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科学常识及科技创意方面的漏洞。为此,杨枫和编辑团队会为作家推荐科学顾问,协助完成作品的科学筛查和审读,准确把握科学理念与科学精神的塑造。第二,持续推动冷湖科幻文学奖。冷湖奖是八光分文化与北京行知探索、青海冷湖火星小镇合作发起的科幻科普文旅项目成果之一。该奖已举办八届,出版七本书,评委涵盖影视、文学、科学等多个领域。杨枫强调,八光分团队始终绷紧“科学”这根弦,非常重视如何在作品中潜移默化地为年轻读者提供科学营养。第三,全力打造文化出海平台《银河边缘》书系。《银河边缘》自2018年创刊至今已出版22期,成为国内重要的中篇科幻小说发表平台。该平台成功催生了斩获中国第三座雨果奖的《时空画师》以及去年入围雨果奖的《美食三品》等作品。自创办之初,八光分文化就致力于将中国优秀作品推向海外,与美国《银河边缘》杂志开展合作。2022年起,该杂志开设“杨枫专栏”,每期同步刊登推荐的中国作品,使之成为东西方科幻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此次专题调研座谈会,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杨枫的发言,饱含对科幻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是科幻人代际传承的力量与面向未来的积极探索。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听取汇报,我会理事长吴显奎等四川科普科幻创作领域18位作家代表、行业机构负责人在会上先后发言,从多角度为推动中国科幻与科普事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
一校:范国芳
二校:郑 洁
三校:乌珠热
相关链接 杨 枫 简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