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四川科普作家丨第131期·林绍韩:环保巾帼 科普绽芳华
来源:公众号 | 作者:秘书处 | 发布时间: 2022-06-08 | 816 次浏览 | 分享到:
秘书处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2022-05-19 09:54 发表于四川

本刊讯 (颜菁菁 孙泽钰)今年是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换届年。为了展示我会新老科普作家的科普科幻创作成果,协会派出专访组。专访组近期专访了我会荣誉理事——林绍韩。
上世纪60年代,林绍韩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70年代中后期,因为对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沉思阅读,深受震撼和影响。她便较早的意识到环境科学,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所了解的环境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环保观念传播到民众中去,为提高全民环境科学素质而努力。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科学的春天”到来。1979年4月20日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成立,借着协会成立的春风,林绍韩和一批热爱科普科幻创作的年轻作者,参加了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在讲习班上亲自聆听了周孟璞、童恩正、叶永烈、陶世龙、肖建亨、刘厚一、周国兴等科普科幻作家的演讲。林绍韩的科普创作热情被激发,一篇篇有关环境科学的科普短篇相继发表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电台,文章获得多个一等奖。对当时环境科学普及、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影响较大。
 1982年,成都市政府向全体市民发出评选成都市市树市花倡议,林绍韩得知此事并经她深入研究,撰写《蓉城芙蓉辩古今》《活化石—— 银杏》两篇科普文章,发表在《成都日报》,社会反响热烈,一时成为街头巷议的热点。最终成都市通过立法方式,正式确定芙蓉花和银杏树,作为成都市的市花和市树,由此也使得林绍韩名声远扬。
 40多年前,人们还把“环境保护”简单理解为“打扫卫生”时,她便从环境科学普及的角度,积极宣传大气污染的植物防治方法以及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等知识,创作大量环保科普文章,出版环境科普图书,唤醒全民环保意识,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影响深远。同时她还参与省市联合组织的环境污染调研组,并执笔撰写了成都市第一份《九眼桥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并参与筹建首个成都市环保监测站和成都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林绍韩调到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后,边教学边带研究生做课题研究,编写环境科学教材、写环保科普文章。由于林绍韩在环境科学所做的贡献,成都市人民政府聘请她为政府参事,后调入政府为专职参事。
 我会理事长吴显奎曾说过:“林绍韩和方守默是四川两位资深女性科普作家,一生热爱科普,成果丰硕,热爱科学技术传播事业,追求崇高,很了不起。”林绍韩是环保巾帼,用一生守护地球家园,用科普谱写着人生芳华。我们要由衷地为林绍韩老师点赞。(本期责任编辑:郑洁)

 相关链接01 :

个人小传:

林绍韩,四川成都人。大学文化,研究员(教授),原成都市人民政府专职参事。现任成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副监事长、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长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课题研究奖和学术论文奖。
曾任过成都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城环委委员、市政府参事、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顾问。担任过成都市环境学会副秘书长、环保专业委员会主任、《环境保护》杂志主编。省、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
参与专著、编著、译著的书籍近10部,约160多万字。多为学术类,如科技翻译专著《环境污染物质与毒性-----无机篇》和《环境污染物质与毒性-----有机篇》[四川科技出版社];《技术论”和“日本技术论及技术发展战略》[湖南教育出版社];《成都城市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人类环境学概论》和《环境管理及环境经济基础》专著等等。
1978年后在各种报刊、杂志、电台(包括《成都日报》《成都科技报》《北京日报》中央和四川电台、《燎望》杂志、《半月谈》杂志等等)发表的科普小品、散文、童话、科幻小说数十篇,曾在全国多家媒体举办的评奖作品中获奖。尤其是在《成都晚报》科技专版上发表的科普小品文,曾连续多次获得一等奖,如《绿色地毯》《成都的水》《闪光的苔藓》《菊花与抗污染》等等。不少作品被收入《科技夜话》《科普集锦》《四川科普作品选》书中。也曾尝试过科幻小说译作《破楼梯》(曾刊登在《科学文艺》杂志)和《反物质幽灵遭遇伏羲》等。
参与撰写的科普书籍有:
[]
[]
[]
[]
[]
[] 
其中《科普学》曾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四川省50年(1958—2008)十部受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第一届科普图书银奖。《科普创作通论》获四川省50年(1958—2008)十部受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2006年科普论文《与科普创作有关的几个理念创新》获世界华人科普创作理论优秀论文一等奖;2015年7月18日科普作品《从黑洞到灰洞》获得第二届世界华人科普短篇佳作奖。
2000-2019年退休后,大量时间从事科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参与完成了《科普学》与《科普创作通论》的撰写;撰写近20篇有关科普的书评;人物评论;科学随笔和科学论文。如《物理学原来可以这样咬》(曾刊登在《科技导报》);《站在科学脊梁上的文艺作品--再读“心之恋”》(中国科普作家网);自撰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新时期科普创作》参加了海峡两岸科普创作年会交流;《数字技术发展与科普创作》(SHKP通讯);《科幻电影<我的传奇>》(SHKP通讯《倡导文明技术的鼓与呼》(SHKP通讯)等等。
成都科普研究所成立后,作为业务副所长参与组织并完成了《科普理论与实》《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规划》和《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等五个项目的课题研究。
1991年被评为“四川省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8年四川省科普作协授予“四川省九十年代优秀科普作家”称号;2008年由省科协,省科普作协评为(1958-2008)五十位优秀科普作家;2011年四川省科普作协授予21世纪前十年四川省优秀科普作家称号。2012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科普作家。2014年被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四川资深科普作家称号。2019年获得四川省科普作协“杰出贡献奖”。


 相关链接 02

林绍韩从事科研科普活动回眸: